在寒冷的冬季,鼻炎和鼻窦炎进入高发期,许多患者的首要症状便是鼻塞和流涕。面对这些症状,不少患者会自行购买鼻炎治疗药物,其中“滴鼻净”是较为常用的一种。起初使用“滴鼻净”时,药效显著,鼻塞症状能得到明显改善,鼻腔恢复通畅。然而,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,情况却急转直下:药效逐渐减弱,鼻腔通畅的时间越来越短,鼻塞症状愈发严重,对药物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。当出现这些情况时,大家一定要警惕,自己是否已经患上了“药物性鼻炎”。

一、药物性鼻炎的定义
药物性鼻炎,从医学角度来讲,是指因全身或局部使用药物,进而引发鼻黏膜出现持续性炎症的一种病症。其中,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便是长期滥用局部减充血剂(血管收缩剂)。
二、药物性鼻炎的常见致病原因
1.全身用药因素
抗高血压药物:像α肾上腺素阻滞剂(如利血平、甲基多巴胺等),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引发鼻塞等不良反应。
抗交感神经药物:此类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对鼻腔产生不良影响,导致鼻塞症状出现。
抗乙酰胆碱酯酶药物:例如新斯的明、硫酸甲基噻嗪、羟苯乙胺等,使用后可引起鼻黏膜干燥,增加药物性鼻炎的发病风险。
避孕与激素药物:避孕药物的使用,或者采用雌性激素替代疗法,都有可能导致鼻塞,进而引发药物性鼻炎。
2.局部用药因素:主要是长期使用减充血剂(血管收缩剂)。减充血剂可分为交感胺类(如麻黄碱、伪麻黄碱、去氧肾上腺素)和咪唑啉类(如萘甲唑啉、羟甲唑啉、赛洛唑啉)。交感胺类药物刺激α和β肾上腺素受体,刺激α受体能产生较强的血管收缩作用,而刺激β受体引起的血管舒张作用相对较弱。但药物对β受体的刺激时间比对α受体更长,所以在血管收缩作用停止后,血管舒张作用仍会持续一段时间,患者就会出现“反跳性鼻堵”(rebound congestion)。长期使用咪唑啉类药物,则会因为负反馈机制,使得突触前合成内源性去甲肾上腺素减少,停药后同样会出现“反跳性鼻堵”。而且,长期使用减充血剂还会导致α受体快速耐受,为了达到相同的减充血效果,就需要不断加大剂量。
三、鼻腔使用减充血剂后的变化
当使用血管收缩剂后,鼻黏膜小动脉会迅速收缩。但如果长期使用,血管持续收缩会导致缺氧,进而引起反应性血管扩张,腺体分泌增加,鼻黏膜上皮纤毛功能出现障碍,甚至发生脱落。同时,粘膜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,血浆渗出形成水肿,还会伴有淋巴细胞浸润。停药后,这些变化会逐渐恢复。从镜下观察,可发现鼻腔粘膜纤毛脱落,排列变得紊乱,上皮下层毛细血管增生、扩张,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。
四、药物性鼻炎的主要症状表现
长期使用减充血剂后,药物疗效会越来越差,鼻腔通畅的时间不断缩短,鼻堵症状日益加重,患者对药物的依赖也越来越明显。很多患者会自行增加滴药次数,从而陷入恶性循环,出现“多用减效”的现象。一般来说,连续用药超过10天,症状就会明显显现。具体表现为双侧持续性鼻塞,嗅觉减退,鼻腔分泌物增多,且鼻涕会从清涕转变为脓涕。患者还常常伴有头痛、头晕等症状。通过检查可以看到,鼻黏膜充血肿胀肥厚,触摸时有实质感,对麻黄碱的收缩反应性明显降低,鼻道狭窄,并且有大量分泌物。
五、药物性鼻炎的治疗方法
1.停用血管收缩剂:这是治疗药物性鼻炎的首要步骤,只有停止使用导致问题的药物,才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。
2.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:连续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3至6个月以上,这种药物对鼻黏膜的形态和结构具有修复作用,有助于恢复鼻黏膜的正常功能。
3.其他治疗手段:包括口服激素、抗组胺药、腺苷类药和肥大细胞稳定剂等,这些药物可以从不同方面缓解炎症,减轻症状。
药物性鼻炎是由于用药不当引发的鼻黏膜持续性炎症。在治疗鼻炎时,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鼻腔血管收缩剂。如果确实需要使用,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10天,并且在用药期间服用维生素C。当使用减充血剂后,一旦出现鼻腔通畅时间缩短、鼻堵症状加重、对药物依赖增强等情况,应立即停止用药,并及时前往医院就诊。通过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防治措施,我们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药物性鼻炎,保护鼻腔健康。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成都仁品耳鼻喉免费咨询问诊电话:400-088-5191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免挂号费以及检查优惠!
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,可点击在线咨询医生,或拨打成都仁品耳鼻喉免费咨询问诊电话:400-088-5191,会有专人为您答疑解惑,网上预约还可享受免挂号费以及检查优惠!
分享到: